在《属灵传统礼赞》这本书里,美国作家、教授傅士德透过属天的模范耶稣基督,和一系列古圣先贤,带领我们感受属灵传统的基本感染力:在静观传统方面发掘像教父安东尼那样,既能走入沙漠又能进入世界的与主联合的生命,像使徒约翰那样成为主所爱的门徒,以及像劳氏那样既能向内独处,也能向外拓展的充满祷告的生命;在圣洁传统方面,发掘像以基督为祭坛的菲比、被称为耶路撒冷柱石的雅各,以及勇敢在世界行动的朋霍费尔那样充满美德的生命;在灵恩传统方面,发掘像在圣灵里彰显大能和在圣灵中成长的方济、在三次宣教旅程中有非凡作为的使徒保罗,以及神拣选的领袖西武亚那样充满灵力的生命;在社会公义方面,发掘像约翰、阿摩司、多萝西·戴那样满有怜悯的生命;在福音传统方面发掘像奥古斯丁、葛培理那样以道为中心的生命;在道成肉身传统方面,发掘像苏珊娜那样充满圣礼灵性的生命。
相比这些如云彩一样环绕着我们的属灵人物和他们的事迹,更吸引我的是每一章有关“认识潜在的危机”及“实践传统”两部分的内容。前者像警报器,可以帮助读者在灵程路上提早预备心灵,避免暗礁和陷阱的偷袭和危害。后者像指路牌一般,手把手地引导读者,从理论付诸于实际操练,句句掷地有声。
比如,对灵恩传统上的四种潜在危机的认识(琐碎化,排斥理性和知识,将圣灵的恩赐与圣灵的果子分割,将我们与圣灵同行的生活与缺乏神学基础、充斥着臆想的末世情景连接在一起),就使读者擦亮眼睛,透过检视自己和他人,重新静思:是否我们太容易被各种迷信和“魔法宗教”所挑动?是否我们因追求感性而否定理性和头脑?是否我们过度依赖异象和预言等等?
我喜欢在实践静观传统时,傅士德牧师给出的以下三条实用的建议,帮助我在日常中体会静观生命:一是可尝试不同形式的独处。来一次黎明前的散步,细听万物复苏的声音;限制自己一天的说话机会,看看能否从中发现自己更多;凌晨两点起床,点燃一支蜡烛纪念耶稣的临在……二是暂停自己的惯常读经,试一试用经文读祷,将心思、意念、灵魂温柔转向那属天的中心点。第三是刻意安排神圣闲暇时段,逐步削弱人性当中纠缠不休的领先欲望。
读这本书我常有被光照、“被电击”的感受:回顾我自己的侍奉生涯,很多的错误和失败是因为狭隘不能包容的心胸和眼光所导致的,比如不喜欢某个牧者的讲道,以为“平庸”;觉得某个传道人太市侩;认为某个弟兄或者姐妹太不渴慕神……总之,就是整天在别人身上挑刺,而没有意识到我自己在评断时,正是在说我自己存在的缺陷,只是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而已。
本书让我意识到:一个接纳众人的广阔胸襟,对于服侍者来说是多么重要。希望以后我能从形形色色、千差万别的各式人物中汲取教导和经验,而不是一棒子打死,这是从神的眼光看待人和事。反思我自己和我接触过的教会领袖,很多人缺乏的也正是这个。我相信很多仆人、使女都是期盼教会能有复兴的。但是在盘根错节的“自我”和私欲的催促之下,很多更新运动都在“人祸之中”夭折了。即使有的教会有不同程度的复兴,但还是因为保守而与其他群体切断联系,彼此分离。于是,所谓软弱,跌倒和沉寂等状态,就时常如影相随的伴随着教会。殊不知,令我们羡艳的属灵伟人在实际生活中,也绝不是那些看似与我们趣味相投、水乳交融之辈。恰恰相反,他们是令人错愕,甚至令人生厌、粗硬无理的不合群的人。但是在神的眼中,看的并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,而是他们身上的忠心和摆上,以及不断悔改的一生。
我获益匪浅,希望你也拿起这本书认真地看!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京ICP备07014451号-1 |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©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